SPC動作時間資料分析 - 測試專案

規格限制值
載入中...
歷史上傳資料
檔案名稱 上傳時間 測試項目 儀器編號 測試人員 操作
閉合動作統計
載入中...
開放動作統計
載入中...
量測分析
載入中...
總結分析
描述性統計分析
整體資料統計
閉合動作統計
載入中...
開放動作統計
載入中...
分組資料統計
載入中...
載入中...
載入中...
載入中...
ANOVA統計分析結論 (需導入AI 方可有這功能)
A. 閉合動作 (Closure Action)
1結論與洞察
統計結論:無顯著因子

根據 ANOVA 分析結果(所有 $p$ 值均大於 $0.05$),在統計上,我們無法證明「量測者」、「儀器編號」、「量測手法」或「組裝廠別」對「閉合動作」的時間有顯著的影響。

關鍵洞察:變因混淆導致結果不可靠

這是本次分析最重要的洞察。由於實驗設計的限制——即特定的「量測手法」(A, B, C, D) 和「組裝廠別」('精裝A') 僅在單一「儀器編號」('20240304A') 上進行測試——導致這些因子(儀器、手法、廠別)的效果完全混淆在一起。

實際解讀:

分析結果顯示「儀器編號」不顯著 ($p=0.357$),但我們無法確定這是否因為:

  • a. 儀器真的沒有差異;
  • b. 儀器 '20240304A' 的差異,被同時在該儀器上使用的 'A/B/C/D' 手法或 '精裝A' 廠別的效果抵銷了;
  • c. 儀器、手法、廠別三者都沒有顯著差異。

簡而言之,目前的數據無法讓我們分離並評估「儀器」、「手法」和「廠別」各自獨立的影響。

2總結建議
首要建議:重新設計實驗以消除混淆

在投入更多資源或根據此數據做出決策之前,強烈建議重新進行一次實驗設計。應採用「因子設計」(Factorial Design),確保變因是「平衡的」(Balanced) 或至少是「正交的」(Orthogonal)。

具體做法:
  • 應讓 每種「量測手法」(A, B, C, D, 未指定)都在 每台「儀器編號」上被測試(或至少在多台儀器上)。
  • 同理,「組裝廠別」也應在多台儀器上進行測試。
短期建議:謹慎解讀數據

由於無法區分變因的獨立效應,不應根據此次分析(例如「所有因子都不顯著」)就斷定可以任意更換儀器、手法或廠別,而不影響「閉合」時間

B. 開啟動作 (Opening Action)
1結論與洞察
統計結論:無顯著因子

與「閉合」動作類似,ANOVA 分析顯示沒有任何因子(量測者、儀器編號、量測手法、組裝廠別)對「開啟動作」的時間達到統計上的顯著影響(所有 $p$ 值均大於 $0.05$)。

洞察一:「量測者」接近顯著 ($p=0.086$)

在所有因子中,「量測者」是對「開啟」時間影響最接近顯著水準的因子。$p$ 值為 $0.086$,雖然未達 $0.05$ 的標準,但暗示「不同量測者之間可能存在一些差異」,只是目前的數據量或差異幅度不足以在統計上明確證實這一點。

洞察二:同樣存在「變因混淆」問題

「開啟」動作的分析與「閉合」動作使用相同的因子設計,因此也受到完全相同的「儀器-手法-廠別」混淆問題的限制。

2總結建議
首要建議:解決變因混淆(同上)

與「閉合」動作的建議相同,必須重新設計實驗,以分離「儀器」、「手法」和「廠別」的效應。

次要建議:關注「量測者」的變異性

由於「量測者」對「開啟」時間的影響($p=0.086$)略為明顯,建議採取以下措施:

操作標準化

檢查「開啟」動作的標準作業程序 (SOP),確保所有量測者對操作的定義和執行方式(例如按壓的起始點和結束點)有完全一致的理解。

培訓與校正

對量測者進行再培訓或操作手法校正,以降低人為變異。

未來分析

在未來的研究中,應持續將「量測者」視為一個重要的潛在變異來源(例如作為隨機效應或區集變數)納入模型中進行控制。

圖表分析
Box Plot 說明
  • 中位數:盒子中間的線
  • 四分位範圍:盒子的上下邊界(Q3和Q1)
  • 鬍鬚:延伸到數據範圍的線
  • 異常值:超出鬍鬚範圍的點
測量資料明細
量測者 儀器編號 量測手法 組裝廠 閉合測量值1 閉合測量值2 開放測量值1 開放測量值2 建立時間